对冲基金巨头接二连三地投资损失和转型FO,极大地表明对冲基金机构的式微,同时,也强有力地彰显自2008金融危机以来私人投资办公室模式的兴起。
对冲基金行业出现了退还所有外部投资者资金并转变成家族办公室的热潮由来已久,最著名的莫过于2012年,索罗斯把享有盛名的量子对冲基金SFM(SorosFund Management)变更为单一家族办公室,管理约250亿美元的家族资产。
对冲基金巨头纷纷退资转型
然而,最近两年,转型为家族办公室的对冲基金突然多了起来,其中不乏那些运营数十年的巨头。
比如,2015年底,已成立17年的SAB Capital Management成为最新一家转变成家族办公室的对冲基金。该基金曾管理着高达11亿美元资产。公开数据显示,其15年1-8月亏损高达10.6%。
又如,全球对冲基金行业顶尖投资者论坛——索恩投资者大会(Sohn Investment Conference)创办者之一Doug Hirsch的基金也在去年宣布退资转型。Doug Hirsch执掌SenecaCapital已有长达20年的历史,资管规模约为5亿美元。
再如,欧洲第三大对冲基金BlueCrest也于2016年退还所有外部投资,共计80亿美元。
近两年,对冲基金转变为家族办公室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缘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新规定,该规定要求资产超过150亿并管理着外部投资者资产的对冲基金,必须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进行登记注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这一规定作为多德—弗兰克法案的一部分,是对对冲基金行业制定的更严厉的法规。而,家族办公室只为家庭成员服务,而非投资顾问。新规定确实促使一些对冲基金转换成家庭办公室,以避免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监管环境趋于严格和SEC繁重的报告要求使得不少对冲基金难以为继。
另一个原因是投资环境尤其具有挑战性。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速不确定性加大、美股牛市使得股票表现差异相对较小,对冲基金面临的环境更加艰难,业绩也不如人意;“不管你信不信,对于已经挣了钱的基金经理来说,他们再也不想顶着巨大压力在如此艰难的投资环境下管理别人的财富了。”
对冲基金频遭抨击
对冲基金业营销与顾问公司AgecroftPartners的管理合伙人Don Steinbrugge认为,市场波动大、各基金表现差距大和全球流动性吃紧是对冲基金转型的原因。
据Family Office Exchange最新调查报告显示,为富人管理财富的欧美家族办公室正迅速青睐自主直接投资,不再依赖私募股权基金或对冲基金获得高回报。2014年家族办公室在私募对冲基金领域的投资占比达到约12%,2015年这个占比已经降到10%,2016年越来越多欧美家族办公室继续减少在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的配置比例。
究其原因,整个2015年和2016年家族办公室从直接投资获得回报高于对冲基金的回报。“事实上,去年对冲基金行业平均收益率约在7.5%,但由于对冲基金要收取2%管理费与20%超额利润分红,直接导致其给予欧美家族办公室的实际回报率一下子滑落到5%左右。”Leigh Faber分析说。这种收益落差,正驱使越来越多家族办公室开始加大直投力度,逐年削减委托对冲基金投资的额度。
对冲基金的高昂手续费和糟糕的业绩就连巴菲特都看不过去了,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52周年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又开始不遗余力地抨击对冲基金:“如果你看牙医或雇佣水管工,这些专业人士提供的附加价值量高于你亲身上阵。但在投资行业情况并非如此。总体而言,这些基金经理配不上他们收取的高额费用。”
转型家族办公室是明智之举
如果说以前的对冲基金巨头转型为家族办公室是迫于监管的严苛,那么最近被迫转型为家族办公室的对冲基金则是因为他们糟糕的业绩数据。
最近,越来越多的人猜测,对冲基金巨头John Paulson可能会被迫将对冲基金转变成一个家族办公室。Deal breaker 的一篇文章认为,由于外部投资的交易损失巨大,对冲基金集团的保尔森公司可能会迫使一个过去20年中最著名的对冲基金的人被“强迫”到“家族办公室”。尽管保尔森正在力挽狂澜,并正在寻求增加外部投资者管理下的资产,抵制成为家族办公室的命运。但如果保尔森募资失败,则将被迫把他的对冲基金转变为家族办公室。
对冲基金的日子不好过,鉴于对冲基金经常向家族办公室募资,转型为家族办公室或是最明智的选择。对冲基金巨头接二连三地投资损失和转型FO,极大表明地对冲基金机构的式微,同时,也强有力地彰显自2008金融危机以来私人投资为主的家族办公室模式的兴起。
版权所属:家族办公室 - Family Office Time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ott.top/archives/5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