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也好,单纯艺术品投资客也好,都应该对自己的选择抱持不可动摇的信心,最佳持有期是20到30年。因为尽管市场极不稳定,持续专注的收藏会使其超过市场的一般行情。
艺术品,越来越从挂在家里或博物馆内的展示品或是偷偷珍藏的心头好变成一种理财产品,在很多家族、企业与个人的财富配置中,艺术品也成为多样化投资组合的一个选项。
- 艺术品投资回报呈下降趋势
金融分析师估算称,过去40年中,艺术品基金的年收益率约为10%。艺术品作为优质投资手段在过去10年表现的尤为显著。从2005年到2008年,艺术品投资取得了无法想象的成功。2009年,道琼斯指数跌至1997年以来的最低点,而在佳士得巴黎的拍卖行,Yves St Laurent的藏品以3.33亿英镑的价格售出。马蒂斯、蒙德里安、毕加索、布朗库西和杜尚的作品最高卖到3900万美元,高出估价3倍。
再远一点,事实上,从1850年起,艺术品就开始更多地被作为投资看待。对于维多利亚时期的人而言,有时候,艺术品只要有金钱价值就够了。
不过,卢森堡大学金融学院的一项最新分析表明,艺术品回报率已呈明显下降趋势。他们将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了《金融研究回顾杂志》(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上。
此次研究中,经济学家们收集并回顾了近几十年来布卢安艺术品销售指数(Blouin Art Sales Index )的数据,并对艺术品潜在收益和艺术品基金的风险投资进行了更准确的估量。该研究显示,艺术品作为一种资产,在1960至2013年间的投资回报率仅为6.3%。研究人员还发现,艺术品利润的预期被夸大,而其中的风险却被低估。
研究还显示,含有艺术基金的多样化投资组合与不含艺术基金的投资组合相比,并没有产生更多的利润。而艺术基金对于投资者来说,与股票等有价证券一样,同样是有风险的,尤其是对于散户投资者的风险较高。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拥有名贵艺术品所需要付出的较高成本和承担很大的投资风险,包括购买保险、自然损坏、盗窃或伪造等,主导此次研究的卢森堡大学金融学教授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艺术品投资要承担的风险可不低。
- 买自己喜欢的还是别人喜欢的?
所以,在将艺术品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之前,最好基于自己的喜好去购买艺术品,而不是期望很快获得经济回报——想要经济回报是理所应当,而前提是,你真的爱这个作品。如果你都不爱,那也不要指望它能升值——除非你根本不相信自己的眼光。
这句话是对藏家型艺术品投资者说的。不同的收藏目的,反映在对艺术品的购买方式上。刚刚过去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上,刘益谦一口气购入多件西方当代艺术作品,包括德国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巨幅作品《930-7条纹》,“欧普艺术”重要代表人物、英国女性艺术家布里奇特·赖利新作;而去年11月,他以1.7亿美元在纽约佳士得拍莫迪里阿尼的《侧卧的裸女》的事儿到现在还有人说起。
刘益谦真的喜欢这些艺术品?从他的收藏看,口味还真杂。不过,当你把他看作一个有盈利目的的机构时,就不难理解了。不仅为自己收藏,他的美术馆要经营运转,因此他收艺术品,要考虑知名度、话题性、关注度。这都是更加大众的审美,而不是个人化的。就像小说《福尔赛世家》中的索米斯在买下高更的一幅画时念叨着,“难看的东西”,可他知道想要赚钱还是该买。
这次巴塞尔中国藏家的大手笔令主办方再次强调,要照顾好这些亚洲人;但与主办方立场不同,有西方媒体酸酸地说,西方藏家只买对的,中国富豪只买贵的。其实,这可不是中国富豪独有的。只不过,在艺术知识体系不够完备、审美和独立思考判断能力欠缺的前提下,即使贵,也未必买着好的。不过,《名利场:1850年以来的艺术品市场》中就提醒道:“艺术品投资者注意,与股市相比,艺术品市场是一个相当小的市场,操纵很容易做到,并且,这些操纵可能完全合法。”
想想日本的例子,上世纪80年代日本使劲买毕沙罗、雷诺阿和西斯利的三流作品,西方艺术界极为不解这种粗鄙怪异的眼光。这种疯狂的投机行为在经济危机、丝满丑闻曝光后崩盘,而印象派与现代派市场也因为投机过度充满泡沫。
- 好品味依旧重要
不过,我们常常说的“二代”中热爱艺术的新藏家们,收藏态度反而呈现理性而智慧的趋势。
今年5月,佳士得纽约春拍和苏富比纽约春拍两天内,日本亿万富翁前泽友作眼睛都不眨就花了9800万美金(约合人民币6.5亿元)购买了包括让-米歇尔-巴斯奎特的《无题》、理查德·普林斯的《逃跑的护士》,杰夫·昆斯的《龙虾》,亚历山大·考尔德的《Sumac 17》,以及布鲁斯·瑙曼的《Eat War》七件名家大作。他说:“当我在纽约佳士得的预览上看到这件巴斯奎特的绘画作品时,立即对它产生了一种本能的好感。从不同代人的角度来说,我更能将巴斯奎特的文化和他的生活经历与自己相联系起来。撇开金钱和投资的价值,我觉得我有种个人义务为下一代保管这件杰作。这件巴斯奎特曾经在1985年于东京展出。对于日本来说,这有如一个艺术史上的重要时刻。能有机会珍藏这样一件精湛的画作,让我有一股发自内心的快乐,我非常荣幸能够拥有它。”他还表示,自己的当代艺术基金会每年两次向公众开放藏品展,他会在不久的将来与大众分享这件作品。显然,这位日本收藏家与上世纪80年代的疯狂购买者们截然不同。
同样,中国的“80后”藏家也表现出相似的特征。出生优渥,在艺术圈中也越来越有话语权,是这些“新资本”的所有者、或者所谓的“二代”们的特点,他们多半是当代艺术收藏家,不仅仅满足于购买与鉴赏,更多是参与公共平台的搭建,并乐于分享与传播,充当艺术的推手。收藏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个人享受,也是一种介入公共事务的姿态。
苏富比的弗兰克·赫尔曼就认为,藏家也好,单纯艺术品投资客也好,都应该对自己的选择抱持不可动摇的信心,最佳持有期是20到30年。因为尽管市场极不稳定,持续专注的收藏会使其超过市场的一般行情,长期投资的盈利高于短期收益。
想想要拿在手里那么久,还是喜爱并认同比较好吧。
版权所属:家族办公室 - Family Office Time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ott.top/archives/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