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最热的元宇宙,是炒作还是机遇?不到尘埃落定的那一天,争议会一直存在。如同19世纪的人们无法预测电力将会在未来彻底改变世界,我们也无法断言下一代互联网的具体模样。
新技术浪潮来袭,每天都有如潮水般的消息——
在众多消息中,哪些消息是值得关注的?
国内外科技巨头跑步入场,与他们相比,创业团队的机会在哪里?
各方资本争相入局,与之相比,蓝驰创投的优势在哪里?
本期「蓝驰分享」来自蓝驰创投3D交互组,与大家聊聊如何以分层视角看待下一代互联网。
行业的临界点来了
在蓝驰,问出好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我们并不会问“什么是元宇宙?”我们甚至不会使用“元宇宙”这个词。我们的问题是:“下一代互联网的特征是什么?”
看趋势最核心的是看底层驱动指标,而不只停留于上层的远景未来。所以我们转换视角问自己,“下一代互联网的底层驱动指标是什么?”
最近引起我们关注的新闻之一是在美国大火的VR 设备Meta Quest 2出货量已超过1000万,预计在明年Q3出货量超过2000万台。第二,今年的圣诞节期间 Oculus App第一次卫冕App Store榜首也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1000万台是什么概念?是第二代苹果手机3G版iPhone发布时的数量。业内普遍认为,1000万台是行业的临界点,这代表VR设备被接受了,而且以极快的速度扩散、破圈。更重要的是后面增速,目前看来出货量到2000万台比到1000万台的速度更快。
而2000万台就意味着行业进入高速发展。类比APP Store在苹果手机发布后出现,VR相关的应用届时也将迎来井喷式发展。除了游戏之外,娱乐、社交、教育、电商的应用会逐渐出现,它们将带动整个产业链升级。同时,将会有更多的人接受足够逼真的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平行宇宙,催生出更多的应用场景和生态。
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是底层科技和技术的迭代和进步,它将如何改变生活、社会、文明,我们或许无法预测。
但是回顾历史,科技的大致发展方向总是相似的。在新技术的发展初期,科技-应用的发展整循环是可追寻的,这是我们研究下一代互联网的基石。
分层视角的洞察
蓝驰以分层视角来洞察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从生态链上来看,最上层的应用和最底层的技术最值得大家关注。
底层技术推动上层应用的发展,市场需求得到普遍提升,从而反哺底层技术持续进步迭代,形成一个整体的循环。在新时代的发展初期,底层技术是时代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应用和软件是科技进步的「催化剂」。
我们关注的本质是这个行业究竟被谁驱动,通常通过需求拉动和供给驱动这两个维度考虑。需求拉动主要体现在应用层面,刚性需求推动技术井喷式发展。
比如Quest 2主要应用于游戏和健身两方面,带动更多年轻人通过VR方式在虚拟空间边玩游戏边社交。这些都是需求在拉动着整个行业往前发展。
那么我们再看供给驱动,核心就是底层技术的进步,包括芯片的算力、光学的显示技术、新一代的交互技术、传感器的技术,能够让我们在新的3D世界里得到沉浸式体验。这种体验是在真实生活中不会出现的,也是在以前的互联网里不会出现的。
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视角去理解下一代互联网,大家目前都是盲人摸象,都在摸大象的不同部位,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下一代互联网,我们看到的核心是 “一个核心,两个支柱”。
一个核心是指现实世界高度数字化和智能化后的虚拟世界,人类在其中可以社交、娱乐、工作和生活。
第一个支柱是3D和多人实时交互为特征的虚拟世界,将物理空间和现实生活数字化 。如果一定要问“元宇宙是什么?”这就是我们眼中狭义中的“元宇宙”。
第二个支柱是下一代互联网非中心化特征带来的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经济系统和治理体系。
我们需要从穿越周期的角度来看技术的发展趋势,需要对生态链上的不同层级进行分级思考。
从底层角度,它已经进入Early Adoption,已经过了S曲线,临近S曲线的拐点。明年将持续增长,产能和设备层面会有更多的技术突破,会有更多创业公司。
图:分层视角下的下一代互联网发展
在应用层面,我们认为它会从曲线高点逐渐降温和回落。目前应用层存在泡沫,还在炒概念的阶段,需要寻找场景。概念落地情况并没有那么理想,尤其在中国,因为中国的生态使然。
中国的用户使用习惯、心态和美国的用户不一样。比如一个重量300克的VR设备,中国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明显不如美国的早期接纳者。中国消费者对硬件接受度相对低,导致对软件和生态的接受度也相对低。
在资本市场层面,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还会持续关注,尤其由二级市场传导到一级市场的机制会在明年持续下去。这是因为在美国的二级市场,尤其苹果、Facebook以及微软在二级市场带来的趋势,会引导到中国的二级市场,从而引导到中国的一级市场。在资本层面上,这依然会是一个热门的话题。
机会属于创新者
下一代互联网代表了一个新的母体生态。这个母体生态会带动中国相关产业发展,进而带动中国的科技水平。
遗憾的是在 Quest的生态中缺乏中国开发者的身影。我们希望通过蓝驰的投资,能够助力诞生代表中国的硬件、基础设施和生态,能够让中国相关产业链和科技水平不仅追平美国,甚至领先美国。
秉持分层视角来看技术的投资创业机会,中国的硬件供应链和AI能力将持续溢出,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将面临极大的机会。
虽然科技巨头跑步入场,但是创业团队依然有机会。以这一轮电动汽车为例,改变整个汽车行业的都是电动公司,主要是新的创业公司,所以创业公司有足够优势。不管是整车,还是模组、开发者生态,都是创业公司做出来的。
单一的技术突破无法引发整个时代的变革,无数技术和应用落地的节点们则组成时代的变革。下一代互联网的变革也是如此,而这些众多的技术和应用落地节点则需要大量的创新企业参与。
在这样一个母体生态之中,大公司可以利用现有的势能和用户基础去做一些推动工作,但是我们不能完全指望大公司在这件事情上做革命性的创新。革命性的创新来自创业团队。
比如Quest是Facebook在2014年收购的,不是Facebook做的。再比如Facebook上最火的游戏Beat Saber,也是由一个创业团队独立开发出来。顺便说下,没有Beat Saber就没有Quest,就没有Quest应用快速推动整个行业生态链、硬件往前发展的例子。
革命性的创新,包括设备本身、模组、交互方式、底层基础设施和上面的各种应用,以及新的内容,都需要创业公司完成。
哪些创业团队更具优势?在底层硬件层面,首先,团队最好具备消费电子基因和经验,这类团队对供应链、性价比、渠道都比较熟悉。其次,团队应是产品导向而非渠道销售导向。在应用层面,下一代互联网原住民的团队更具备优势,Z世代对用户需求比较敏感。
蓝驰在投资中也具备先发优势,我们整个组都是产业出身的,大家合在一起就是一个跨产业的团队。同时,我们组员也都具备创业经验。
因此,我们对行业、底层技术、用户需求都有足够深度的认知,兼具全局视野、全方位视角,不仅可以帮助创业者寻找客户痛点和定位,还能以创业者的心态帮助他在这样一个未来很确定,但是短期高度波动的行业中乘风破浪。相比市场上其他投资团队,这是蓝驰的巨大优势。
蓝驰已经在这方面做了非常多的投资和生态布局,比如已投资NOLO(专注于VR/AR领域,集研发、生产、制造、销售于一体)、亮亮视野(中国商用MR技术创新者)、tatame(通过avatar、虚拟空间的方式,实现活动的线上化)等项目,并且也在积极帮助被投企业更好地布局和切入下一代互联网,陪伴创业者成长。
当新的生态和新的机会来临时,虽然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我们希望被投项目能够积极地拥抱变化,而蓝驰也会帮助他们去拥抱新的变化。
版权所属:家族办公室 - Family Office Time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ott.top/archives/22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