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正式开幕,刘鹤、易纲、郭树请、易会满陆家嘴发言实录

刘鹤于2020年6月18日在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开幕式上的书面致辞:

尊敬的李强书记、龚正代市长,会满主席,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高兴受上海市邀请,对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讲几句话。首先,我代表国务院,对论坛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来自国内外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本届论坛以“新起点、新使命、新愿景”为主题,希望在今年这样的特殊时刻,能够凝聚更多智慧,更好谋划未来,开出一届富有特色的成功论坛。

面对百年不遇的全球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全国上下同心协力,在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方面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各类经济指标已经出现边际改善。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其中制造业增长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环比提高5.87%,一些消费零售指标也出现积极变化,车市和楼市均在回暖。我们仍面临经济下行的较大压力,但形势正逐步向好的方向转变,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这次百年不遇的疫情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要更加重视以人的生命健康为中心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要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更加重视全球合作和保护产业链的完整稳定,要更加重视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应该也必须同舟共济,协同发展,我们将为此不断努力。

当前,我们正处于“十三五”规划收官、制定“十四五”规划宏伟蓝图的重要时期。全国“两会”已胜利闭幕,对全年工作进行了部署。金融系统要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做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加强逆周期调节,坚持总量政策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全力支持做好“六稳”、“六保”工作。

二是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适应各类市场主体需要,着力打通货币传导的各种堵点,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结构,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信用贷款、制造业贷款比重。

三是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加快发展资本市场。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完善信息披露、发行、退市等基本制度,着力增强交易便利性、市场流动性和市场活跃度,健全鼓励中长期资金开展价值投资的制度体系。强化对市场中介机构的监管,大幅提高对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快推动证券代表人诉讼机制落地,更好保护投资者利益。

四是风险应对要走在市场曲线前面。在经济下行压力和各种不确定条件下,要增强预判性,理解市场心态,把握保增长与防风险的有效平衡,提高金融监管与金融机构治理机制的有效性。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应对任何内外部风险冲击,实现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五是深化改革开放。中国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出台和落实金融改革开放举措,保护在华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应创造条件和氛围,排除干扰,共同落实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央政府将坚持“一国两制”,支持香港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作用,切实保护各国在港企业和投资人权益,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

上海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在新的发展阶段,上海的金融、科技和产业潜力巨大。上海正努力打造扩大金融开放的新高地,由衷希望上海立足自身优势,大胆开拓,不断创新,在金融、科技和产业良性循环与三角互动方面进行新探索,在引领未来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衷心祝愿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易纲讲话原文:

龚正市长、易会满主席、郭树清主席、潘功胜局长、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刚才刘鹤副总理的致辞非常重要,对我们的金融工作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我完全同意刚才李强书记在致辞中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各项论述。在以前的陆家嘴论坛上,我提出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要重点建设5个中心,下面我继续围绕这5个中心和大家做进一步的交流。

首先,上海正成为开放的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也就是说全球一流的投资者只要投资人民币资产,首先就会想到上海。全球机构投资者都能够方便地在上海开展跨境投融资活动,特别是当前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货币政策仍在正常区间,人民币在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利率相比较,人民币的利率是最低的,但是对主要可兑换货币还保持着较高的利差,所以人民币的资产对全球的资产配置有很大的吸引力。

第二,上海正在成为人民币金融资产的风险管理中心,境内外的投资者只要投到人民币的资产后,必然需要开展持续的风险的分散和管理。

在上海风险管理的各个要素正在认真完善:一,在定价上,各类人民币资产都能实现连续定价;二是在交易上,人民币金融市场有着充足的流动性,有的较好的深度和广度,各个市场都能够随时买进卖出;三是在风险对冲上,金融期货、商品期货、利率、汇率衍生品等风险管理工具已经非常齐备,为高效的风险对冲提供了可能;四是信息披露上,这几年不断提高的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持续增强了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信心。有了以上风险管理的四要素,投资者就能较好的管理和分散风险。

第三,上海正在成为金融的开放中心,世界上所有的国际金融中心一定是开放的,要吸引一流的金融机构和一流的金融人才,开放是必要条件。近年来,上海金融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一批国际知名的金融机构陆续落户上海,对全球顶尖的金融人才和吸引力也是有着非常的显著的增强。同时金融监管能力也要以金融开放程度相适应相匹配。在金融开放中维护金融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

第四,上海正成为优质营商环境的示范中心,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正在上海逐步形成,金融法院、金融仲裁等专业机构的陆续成立,上海已成为创新金融运行规则和标准的最好的试验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还可以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进一步先行先试,只要符合反洗钱、反恐融资和反避税的监管要求,正常的贸易和投资需要的资金都可以自由的进出。

第五,上海正在成为金融科技中心,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离不开金融科技的支撑。目前上海正在加快推进金融科技中心的建设,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关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的进展情况,最近上海市金融工作局会同两所大学做了一个很好的专业评估,我也认真的看了,报告的评估还是比较客观的。

下面借此机会,我要简要介绍一下,今年以来人民银行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适度灵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在抗疫中全力保市场主体等方面的情况。

第一,我们通过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扩大总量供给,重点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上半年我们从货币政策的角度已经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支持措施,包括三次降准增加1.8万亿再贷款和再贴现的额度。出台小额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等等。上述的政策措施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月末,m2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分别为11.1%和12.5%,都明显的高于去年。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率总体稳定。二季度以来,我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呈现出良好的回升迹象。

展望下半年,货币政策还将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预计将带动全年的人民币贷款新增近2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量将超过30万亿元。

第二,我们通过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引导市场利率持续下降,推动金融部门向企业合理让利,着力缓解融资贵的问题。今年以来,金融部门向企业让利,主要包括三块:一是通过降低利率让利,二是通过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推动让利,三是银行减少收费让步。预计金融系统通过以上三方面,将在今年全年向企业让利1.5万亿。

第三,我们要加大银行不良贷款的核销处置力度,解决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问题。在金融发展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解决好可持续的问题。在疫情的冲击下,银行的不良贷款会有所增加。因此加大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是增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的重要措施,也是金融部门承担实体经济成本,对实体经济的贡献。我们认为疫情应对期间的金融支持政策具有阶段性。要注意政策设计,要激励相容,防范道德风险,要关注政策的后遗症,总量要适度,并提前考虑政策工具的适时退出。

第四,我们在保持央行资产负债表基本稳定的同时,实现了有效的货币信贷增长。2018年以来,人民银行10次降准,释放流动性约8万多亿元,平均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5%降至了目前的9%左右。在法定存款准备金下降以后,商业银行可以自主使用的钱相应地增加了,货币乘数也上升了。降准的过程一方面体现为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缩表,另一方面体现为商业银行通过发放更多贷款,形成货币扩张效应。与此同时,央行通过增加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有相应的进行了扩表。

所以央行的降准和增加再贷款都是扩张的货币政策,但反映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则前者是缩表,后者是扩表。这几年我国央行扩表和缩表在金额上大体相当,所以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的规模,这几年基本稳定在36万亿左右。这以目前国际上主要经济体的央行资产负债表大幅扩张的机理是不同的,但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表现为持续的合理扩张,贷款保持较高的增长,反映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不断提高,市场机制的运行良好,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郭树清:

尊敬的李强书记、龚正代市长、会满主席,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为陆家嘴论坛致辞。首先对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今年情况特殊,以视频形式交流,虽有较长的物理距离,但没有任何心理距离。

过去一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又有新的进步。今年2月,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提出30条具体政策措施,目前正在细化落实,衷心期望我们可以很快见到成效。新冠疫情在欧美爆发后,全球经济金融遭遇世纪灾难,但是危机就是危险中有机遇,我们相信上海一定能克服困难,抓住机遇,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骤降6.8%。一些企业出现生产停摆、收入锐减、资金紧张等多重困难,进出口行业面临供应中断、订单不足、渠道不畅等诸多问题,生存压力较大。

金融管理部门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全力对冲疫情影响。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监管政策紧盯最大风险。今年1-5月,用于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0万多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万多亿元。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1.1%,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2.5%。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体系显示出巨大的弹性和耐力。

下一步,金融管理部门将继续以稳就业保企业为重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加速推动国民经济恢复正常循环。

第一,进一步鼓励银行与政府加强合作。疫情灾难造成的损害是一种不可抗的外部冲击,各类市场主体都无法自主回避。因此各级政府有责任也有能力向银行业机构提供区域内经济和企业的信息。相当一批企业受疫情影响严重,暂时遇到困难,但有市场发展前景,诚信记录良好。银政双方应当积极协商确定救助方案,特别是要做好应急融资接续,同时防范道德风险。要努力在多个层级上实现财政与金融的相互支持和密切配合。银行应推出更多无抵押、低利率的信贷产品,各级政府通过财政贴息、担保补贴分担成本和损失。在支持投资方面,应适当提高地方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比例,加大配套银行资金支持,尽快形成更多的实物工作量。

第二,强化政策性金融在逆周期调节中的作用。今年政策性银行安排信贷规模比去年多增近1万亿元,债券发行规模也将增加,可用资金大幅提升。另外,国开行和进出口银行安排专项纾困资金,金额合计1000亿元。新增1000多亿元转贷款规模,主要提供给中小银行,特别是互联网银行,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政策性融资担保要提高覆盖面,降低担保费率,合理分担风险损失。

第三,更好地发挥保险特有的抗风险作用。扩大风险保障覆盖面,增加营业中断险、出口信用险产品供给,针对抗疫减灾和农业农村等薄弱环节,推出更多保险品种。支持疫后重建,加大理赔力度,提高理赔效率,实现应赔尽赔、能快则快,使受影响的个人和企业尽快拿到赔付资金,恢复生产消费。保险机构要加大对企业中长期债券的投资,保险资金平均久期为13年,目前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近20万亿元,而投资企业债券余额只有2.2万亿元,潜力巨大。可将更多资金用于购买企业中长期债券,特别是电信、交通、新老基建等需要巨额中长期资金的行业。

第四,支持资本市场发挥更广泛更积极的作用。今年以来,我国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中,债券和股票融资占比35.9%。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市值已居全球第二。近期,中国银保监会拟推出六项举措支持资本市场发展。一是增加新的机构投资者,批设更多银行理财子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允许境外专业机构发起设立控股理财公司。二是加大权益类资管产品发行力度。支持理财子公司提高权益类产品比重,信托公司发行证券投资信托产品,保险机构发行组合类产品。三是推进银行与基金公司、银行与保险公司等各类机构深度合作。鼓励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将更多符合条件的公募基金管理人纳入合作机构名单,研究出台保险机构投资私募理财产品和私募股权基金的相关政策。四是引导商业银行有序处置非标不良资产,鼓励新设理财子公司加大证券投资。五是支持保险公司通过直接投资、委托投资、公募基金等各种渠道,增加资本市场投资,特别是优质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资。六是对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实行差异化比例监管,引导保险机构将更多资金配置于权益类资产。

第五,采用多种金融工具打通和修复全球供应链。要努力增加对国际产业链企业融资支持,帮助其拓展海内外市场,提高出口转内销比例。要支持出口企业与外国合作伙伴尽早恢复商贸往来,通过提供买方信贷等融资方式稳定出口订单,运用好出口信用保险分担风险损失。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优先保障龙头企业和关键环节资金需求,畅通和稳定上下游链条。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严重影响中国,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也深受其害。有国际组织预测,发达经济体将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新兴市场将出现近60年来的首次收缩。大灾当前,世界各国必须放下分歧,携起手来,紧密合作。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是经过几十年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各国顺应市场规律和发展趋势充分合作的产物,对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改进社会福利发挥了巨大作用。任何“推倒重来”或“另起炉灶”都是不经济不划算的,将大大损害人类共同利益,而且在短期内也是难以实现的。

过去几十年,中国对全球经济贡献不断提高,在克服几次世界经济金融危机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美价廉商品,也是发达国家过去二十多年“高消费、低通胀”能够持续的重要基础。中国储蓄占全球总额四分之一以上,为全球总储蓄与总投资的均衡做出巨大贡献,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大量的结余资金。疫情期间中国派出的医疗专家组和捐赠及出口的防疫物资和设备,为世界战胜疫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金融机构共向70个国家和地区捐赠两亿多元的抗疫物资。

在宏观经济政策领域,国际社会要加强沟通协调,尽可能形成合力,增大正面效果,减少不利影响。

首先,大型经济体应当主动考虑自身政策的外溢效应,自觉平衡好内外部影响。当今世界经济已高度一体化。制定和出台政策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沟通协调,平滑外溢风险,共同维护国际社会整体利益。特别是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对周边和全球的欠发达国家影响很大。在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美联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世界央行角色,对全球经济金融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制定政策时过于“内向”,就有可能侵蚀全球金融稳定的基础,也很可能会透支美元和美国信用。

第二,我们都明白,这不是最后的晚餐,因而需要为未来的日子留下余地。各国已经出台的财政金融刺激措施规模和力度之巨大,史无前例。在初期作用甚大,边际效用逐步在递减。目前来看,疫情还可能在一段较长时期内与我们的生活并行共存。我们知道,不少国家和地区还在谋划出台新的刺激措施。建议大家三思而行,应当为今后预留一定的政策空间。中国十分珍惜常规状态的货币财政政策,我们不会搞大水漫灌,更不会搞赤字货币化和负利率。

第三,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怎么能够让这么多中央银行开动印钞机,去无限量地印发货币呢?早在两千多年前,无论中国还是欧洲,都已经有过政府滥铸金属钱币导致经济社会危机的教训,更不用说纸币出现以后人类曾经遭受过的多次灾难。金融业内人士不能不懂得,开出空头支票也必须付出代价。

第四,金融体系富有韧性通常是经济强健的表现,但是当实体经济尚未重启,股票市场却依然高歌猛进、不断上涨。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背道而驰,这样的扭曲空前显著。国外有的专家说,“内债不是债,外债才是债,对于美国来说,外债也不是债。”这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似乎都是如此,但是未来真的能够长久持续下去吗?

第五,通货膨胀真得能像某种找到特效药的瘟疫一样,在世界经济生活中永远消失了吗?尽管目前通货膨胀总体还不明显,但考虑到国际供应链恢复还需要较长时间,要素成本会进一步上升,加之货币派生机理变化,通货膨胀也有可能卷土重来。

此外,还需要考虑的是,大规模刺激政策将来如何退出。进入的时候,四面八方都欢欣鼓舞,退出的时候可能将十分痛苦。2008年的“量化宽松”刺激政策到现在为止还未完全消化。

借此机会,我再强调一下,在金融领域我们将一如既往、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完善配套法规制度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中外机构在产品设计、股权投资、公司治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提高外资参与中国市场的深度。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逐步拓展计价结算、交易和储备功能,提高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程度。支持区域金融改革开放,特别是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积累,完全有能力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上海正在努力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沪港两地可进一步加强互动交流,相互促进提升。我们也将与香港金融管理部门保持密切沟通,为进一步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深化两地金融合作创造更加有利条件。

最后,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谢谢大家!

易会满:

作为本届论坛共同轮值主席,首先,我谨代表中国证监会,向在疫情防控特殊背景下,线上线下如约参会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同时对陆家嘴论坛12年来的发展与成就向上海市委市政府表示热烈祝贺。

刚才刘鹤副总理发表了重要致辞,既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出现的边际变化,总结了疫情防控“四个更加重视”的深刻认识,又对货币政策、服务实体经济、加快发展资本市场,风险应对和深化金融改革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是提出了“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九字方针,这对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积极贯彻落实。

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正在并将持续对世界政治、经济和金融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大家普遍认为,这一次由疫情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兼具了1918年大流感、1929年大萧条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部分特征,应对难度前所未有。面对这一重要关口,我们有必要从历次危机当中吸取经验教训,深化对危机形成、演变和应对的规律性认识。其中至少有以下两点启示:

一是深化国际合作是有效应对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必然选择。危机爆发以后,决策者总是面临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经济问题政治意识形态化的挑战。在大萧条时期,以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出台为标志的保护主义政策,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导致全球贸易急剧萎缩,金融市场急剧动荡,成为诱发深度危机的重要诱因之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主要经济体以G20多边协作为纽带,设立了金融稳定委员会,加强了宏观审慎监管,有力推动了危机化解和世界经济复苏。实践证明,全球性危机需要全球共同解决方案。各国唯有本着命运与共的情怀,团结协作才能避免大萧条的危机重演。

二是专业高效的政策协同是阻止危机扩散经济陷入恶性循环的关键所在。历史表明,迅速恢复市场信心,避免恐慌情绪蔓延而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危机救助措施的首要目标和政策着力点。凡是危机中应对比较有效的国家政府都能果断出手,通过财政、货币、金融稳定政策的组合拳,及时纾困止血,稳定市场预期。

这是经济金融体系能够尽快走出危机泥潭,恢复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推手。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为科学应对当前疫情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和金融市场震荡提供了有益借鉴,也是我们应该长期坚持下去的。

面对这次全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正加快恢复发展,中国金融业和资本市场总体保持稳健运行,我们主要有以下体会:

第一,坚定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步伐,不仅没有因疫情而放缓,反而进一步加快。证券基金、期货机构外资股比限制提早全面放开,六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已经顺利落地,QFII、RQFII全面取消额度限制。

与境外机构投资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增强了相互信任,外资总体保持净流入。加快与境外监管机构合作,共同打击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保持定力,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科创板制度创新、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新三板改革等重大举措正在落地实施。

第二,坚持科学监管,在充分尊重规律基础之上,体现监管的弹性和温度。疫情发生以来,我们一方面坚持按规律办事,充分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和创新发展的机制作用。另外一方面,辩证把握监管的原则性与灵活性,体现区别对待、分类监管的监管导向,较好实现了市场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第三,强化各方合作,着力提升金融的治理效能。与历次应对股市风险事件相比,这一次资本市场应对疫情冲击的政策合力更强,效果也更明显。在国务院金融委的统一指挥协调下,各有关单位密切配合,共同加强形势研判,加大了货币、财政、金融监管、政策的协调力度。

中国资本市场实现了正常开市和常态化运行,重点的领域风险呈边际收敛,市场韧性明显增强,支持复产复工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随着疫情影响的持续发酵,未来全球可能出现经济深衰退、金融高风险、要素低流动的不利局面,如何在危机中遇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推动世界经济的复苏,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

下面我想结合这次论坛的主题再谈一些思考和认识:第一,直面新起点。疫情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冲击和影响是巨大的,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因此出现了暂时性的困难,但总的来看,我们认为国际分工的内在逻辑和市场规律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全球化遇到的问题只能在全球化发展中去解决。流动、流通是资本的天性,融合发展是金融的主流。后疫情时期,我们要主动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坚持相向而行,创新解决问题方式和思路,共同推进全球金融合作和金融风险防控,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发展。

当前,全球金融市场已经形成了一个24小时的全天候继续交易的运行网络,不同时区、不同地域的股票、债券、外汇、大宗商品这些市场之间高度联动,在为全球经济贸易提供有力支撑的同时,金融风险跨市场、跨行业、跨领域交叉传染的特征也日益凸显。

春节以来,全球主要市场接连发生历史罕见的剧烈震荡,在这一次疫情危机没有消除之前,这种情况还可能继续出现。在特殊时期没有哪一个经济体,哪一个金融市场可以独善其身,也没有零和游戏,面对危机和风险挑战唯有加强合作,守望相助,才是唯一的出路。

新的起点需要有新的眼界、新的格局、新的胸怀。中国证监会将继续加强与境外金融监管机构和国际金融组织的广泛联系,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共同建立打击跨境证券违法犯罪行为的执法联盟,共同解决加强全球上市公司审计监管合作的路径问题,共同维护各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这些也是在新起点上推进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新要求、新内涵。

第二,担当新使命。受疫情影响,全球贸易、投资、消费明显下降,供应链、产业链遭遇梗阻,供需两端受挫。面对困境,金融业必须主动积极作为,更好发挥促进要素资源全球配置、便利跨境投融资活动和支持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功能。

一是资本市场要肩负起助力更高水平开放的使命。开放是现代经济体系和成熟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国证监会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加快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的双向开放,持续深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进一步优化沪港通机制,扩大沪深股通投资范围和标的,不断丰富内地和香港全方位、多层次的务实合作,进一步完善沪伦通业务,进一步拓宽ETF的互联互通,共同推进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支持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我们也热忱欢迎各国投资者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参与中国市场,投资中国市场,在互利共赢当中推动全球经济金融的融合发展。

二是资本市场要肩负起推动创新转型的使命。战胜疫情,恢复经济,最终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撑。回顾历次全球性的经济金融危机,科技进步和技术革新是走出危机的根本所在,这一次疫情势必助推产业新科技的快速发展。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促进创新资本形成的机制优势,大力推动科技产业与金融的连续循环,助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实现再连接、再优化、再巩固。我们将继续推进科创板建设,加快推出将科创板股票纳入沪深通的标的,引入做市商制度,研究允许IPO老股转让等创新制度,抓紧出台科创板再融资管理办法,推出小额快速融资制度,支持更多的硬科技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发布科创板指数,研究推出相关产品和工具。

第三,实现新愿景。留得青山赢得未来。疫情终将过去,我们必将迎来一个历经疫情大考之后更加稳健向好的美好未来。这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愿望,也是我们金融人为之奋斗的方向和目标,我们要努力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助力经济加快复苏,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超预期的刺激政策,可以预见,在后疫情时期,全球流动性充盈甚至泛滥是大概率事件。

各主要金融市场将可能共同面临资产方的问题,优质上市公司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在这个方面中国资本市场应该有更多的担当。我们将坚决贯彻六稳、六保方针,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防范金融风险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继续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切实增强中国资本市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我们要努力创造中国资本市场良好的发展生态。健康的市场生态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意。围绕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资本市场的总目标,我们将以贯彻落实新《证券法》为契机,加快完善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着力构建权利义务边界清晰,市场运行规范有序,市场主体诚信自律的制度生态。坚定推进市场化改革,尊重市场的规律,不做行政干预,更好的保护和提升投资者的活跃度,形成投融资均衡发展、市场交易高效透明、各类投资者积极参与的市场生态。进一步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对财务造假等恶性违法违规保持零容忍,严肃市场纪律,净化市场环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肩负新的使命,踏上新的征程。中国证监会将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支持资本市场重大改革创新措施在上海先行先试。在要素市场建设方面,我们将继续支持上海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开放发展,支持交易所与境外市场加强多种形式的合作,进一步提升国际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原油等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影响力。

在支持行业机构做优做强方面,我们将继续鼓励和支持外资金融机构设立或者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为外资机构创造公平、良好的市场环境。继续支持本土机构充分利用上海的发展优势,努力打造国际一流投资银行和财富管理机构。在优化金融法治环境方面,我们将继续加强与司法机关的合作,支持上海在证券代表人诉讼、全国性的证券期货纠纷调节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努力建设诚信、法治的资本市场的示范区。

最后,衷心祝愿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衷心祝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实现新跨越,实现新愿景,谢谢。

版权所属:家族办公室 - Family Office Time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ott.top/archives/9846/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的头像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需求咨询 AI助手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