糙成这样就甭出来丢人了,艺术衍生品不是这么玩的!

艺术衍生品的“接地气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大众与艺术的距离,但不规范的市场,对艺术家及艺术本身,都是一种伤害。艺术衍生品应该是一种再创作,规范的标准才是艺术普及的最佳形式。

越来越多人看上了艺术这块地,想着法子看怎么开发一下,艺术品金融做着艰难,那么艺术衍生品是不是容易点?毕竟便宜点儿,受众面积应该大点儿,真的么?

  • “接地气儿”的艺术品衍生品

早在2008年CIGE的展览上,以中国艺术家“跨界”艺术公仔慈善为名,由日本著名的玩具公司MEDICOM TOY所出品的Be@rbrick系列熊积木玩具与中国艺术家进行了一次合作,岳敏君、熊宇、陈可、高瑀、欧阳春、邓卓越、雷宝棋、TK、刘野、颜磊10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及设计师的艺术成品“1000% BE@RBRICK小熊”对公众展出,随后并进行了慈善拍卖。其中岳敏君的作品成为当晚拍卖价格最高的作品以120万成交,所有的小熊都拍掉了。

做好慈善以后,还是这一年,年底,在上海一个名为“ART FOR THE MASSES”展览中,岳敏君、周春芽、刘野、周铁海、金钕五个艺术家把各自画作中有代表性的角色做成了玩具公仔,限量100 套公开发售,每套11万人民币(含5件艺术家作品),附有艺术家亲笔签名的保证书及编号。还是觉得贵?那还有印有他们作品的生活用具,印着周春芽、隋建国、岳敏君等艺术家作品的瓷盘子、马克杯、T恤、包包等一般在100RMB—200RMB的样子。

更不用说现在在各种艺术区、意图被称为艺术商业地产的地方都能看到岳敏君的“露齿大笑”呀、周春芽的“绿狗”呀、刘野“卡通娃娃”呀,还有比如周铁海“穿旗袍的骆驼”、沈敬东的小军人、隋建国的小恐龙、向京&瞿广慈的“礼物”等等复制品,有的地方加个说明,还能给艺术家做点儿广告,有的地方什么说明都没有,也就混个脸儿熟,至于能给艺术家的名气或者作品价值带来多大的收益,不确定。 至少,将自己的作品印在一只粗糙的盘子上,并不能因为一只绿狗或者大笑的脸就让人愿意天天摆着或者使用,这种结合,与其说衍生,不如说是跌份儿。

现在好了,据说,包括蒙克《呐喊》在内的众多名作将离开版权保护期,进入公共领域,这也意味着这些艺术品可能被用来开发各类艺术衍生品。说真的,我真怕这些艺术品被印在露着线头的T恤或者粗瓷马克杯上,卖个一两百块,拿回家穿穿用用旧了扔了。真对不起这些艺术家,即使当代艺术家们收了版权费,也还是一种伤害。

  • 国外艺术衍生品的创造标准

不能免俗地,谈谈国外的情况。艺术衍生品作为当代艺术市场中的一个分支产业,在美国已经很成熟。但他们的方式,真不是把艺术家的作品买个版权,然后往老头衫上一印了事。比如,由在画廊业工作多年的Rebecca Kong和Jon Tomlinson在多年前创立的Artware Editions受到美国历史上第一家艺术家商店Marian Goodman Multiples理念的启发,经过很长时间的摸索以后已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经营模式。Artware Editions的创立者坚信,艺术家看事物的角度与设计师大不相同,他们在纽约西村开了第一个展示空间,所销售的艺术衍生品均为限量品并且根据具体产品的类别严格控制版数。公司创立者利用之前在画廊业工作时积攒下的艺术家资源,开始尝试与艺术家合作开发艺术衍生品项目,同时参加包括纽约军械库展在内的各种艺术博览会,将自己的项目和产品推广给艺术市场。

我觉得,Artware Editions对于所销售的产品的标准非常重要:第一,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具有一定的美感(不是所有当代艺术形式都适合发展为衍生品,即使原作价格高也没用);第二,与艺术家本身在市面上通过其代理画廊销售的艺术品风格及主题上有某种联系(这点很重要);第三,制作成本在可行范围之内(这点倒难不倒国内的商家)。

所以,他们产品开发主要来自以下几种来源:公司主动联系有兴趣合作的艺术家并开发专属于Artware Editions的艺术衍生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开发的产品符合实用性的标准,公司将最大程度尊重艺术家的意愿进行创作(看好了,是创作);第二,通过了解世界范围内其他艺术机构在过往为慈善拍卖或非营利艺术项目开发过的其他产品,联系相关机构将认为有市场潜力的产品库存购买过来,并通过Artware Editions的平台进行销售;第三,通过探访艺术家工作室寻找现成的、艺术家因为各种原因在过去制作的一些可归类到艺术衍生品范畴的作品,有些是他们过去个人艺术创作中的试验品,因与其他作品通常所属媒材完全不同等原因而没有在其代理画廊中销售,有些是他们因一时兴起而作的实用物件却不知道可以出售或从未想过要在市场上出售;还有发展与艺术家基金会的关系,寻找已故艺术家生前所作的具有实用性的作品并销售,比如通过Sol LeWitt基金会寻得的艺术家生前所制作的一张咖啡桌。

艺术衍生品的概念对于一些想要更多人了解和拥有自己的作品的艺术家来说很有吸引力,但不是所有艺术家都有这个兴趣,随着ArtWare Editions在艺术圈中影响力的建立与扩散,越来越多有此想法的艺术家会主动找到他们要求合作。

所以,艺术衍生品的概念不是将艺术家的作品做个小复制品,或是印在各种日用品上就算了,而是一种再创作,否则不是衍生这个概念。很多人说中国的艺术衍生品最大的问题是版权问题,什么不遵重版权啦,艺术家拿不到钱啦,好像对艺术家来说最大的伤害是那点钱似的。其实,是这个所谓的艺术衍生品市场根本就没弄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叫衍生,什么叫艺术,那有什么可做的?把自己的作品印质量完全不匹配的物件上,才是对艺术最大的鄙视,也是对艺术家最大的伤害。

版权所属:家族办公室 - Family Office Time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ott.top/archives/5312/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Family Office Times, Lynda.Zeng的头像Family Office Times, Lynda.Zeng编辑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在线客服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