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寻突破,上市退市成良机

本文为科大商学院陈江和亚洲家族企业与创业研究中心主任彭倩教授发表于香港经济日报 【庖丁篇】2020.08.27 的文章,标题为 “家族企业寻突破 上市退市成良机”

一直以来,“上市”是很多家族企业的追求,但近年来我们亦发现不少家族企业在香港股市纷纷“退市”。究竟“上市”对家族企业来说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和影响?“退市”对家族企业的继后发展,又能否有一个更好的路向和得益?事实上,如果家族企业能灵活玩转资本市场,把握“上市”和“退市”良机,无论对家族还是对企业都可能有所裨益。

提到家族企业,不少人有一个错误观念,以为家族企业是“私人拥有”(Private owned)的公司。事实上,很多家族企业是上市公司。

以香港为例,本港上市公司,有六、七成是上市企业。国际著名的家族企业,如美国最大的零售商集团沃尔玛(Walmart),就是由沃顿家族创办,是该集团的最大股东,也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家族。

当然,也有一些家族企业没有上市。例如本港的李锦记。这家于1888年成立的百年老店,就从来没有上市。可以说,在不同的考虑和需要下,家族企业可选择上市或不上市。

上市原因各异

家族企业为什么要“上市”?不同的企业也有不同的考量。第一,上市可以向市场筹集更多资金,来推动家族企业进一步发展。这往往是家族企业上市最重要的目的。

第二,家族企业常受到“任人唯亲”的外间错误印象影响,吸纳不到优秀人才加盟,通过上市,可以吸纳到更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促进家族企业职业化发展。透过股权激励,使这些外聘人才与公司的利益保持一致,他们就可以同公司“同心同力,共同发展”。

第三,未上市之前,企业家及其家人的资产与公司资产捆绑在一起,无法轻易分割。上市之后,家族财富的流动性大大提高,这便为一些家族成员提供了一个令其财富变现的渠道,甚至“全身而退”的机会。

第四,上市可增加家族企业的知名度,和企业家的个人声望。笔者曾接触到一些家族企业,企业家往往不喜提及所拥有的公司是家族企业,感觉“家族企业”是一个上不了台面的名词。但如若自己企业上市,便可以很骄傲的介绍自己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长。由此可见,在一些企业主心目中,上市公司是有实力的,值得“自豪”。用香港人的术语来说,公司上市可以“升呢”。因此,即使公司资金充足,寻求个人声望也可能成为企业家上市的理由。

上市前后变化不简单

不过,上市之后,一些企业家便发觉,情况其实不是想像中那么简单。由于从“私人拥有”变成“公共持有”,公共的性质,意味谁人都可以成为公司的股东,原来的企业家对公司的股东,失去自主选择的权利。这些股东里面,可以有长期投资者,也可以有短期投机家,这样就会产生不少复杂问题。

譬如,一些投资者买入你公司的股票,往往是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这些市场因素往往需要你的公司不断有新的“发展消息”来作出刺激,于是,家族企业上市之后,便要不断炮制“市场故事”,来吸引投资者垂青,以保持股票在市场上的交易流动性。这些“市场故事”不一定是家族企业家真正所想要追求的,尤其对于那些细水长流,业绩稳定,所在行业增速较慢的企业来说更是如此。未上市前的家族企业一直保持“稳定”,没有受到外来不必要的“干扰”,但上市后,企业的发展进程很可能不得不被打乱。

上市也是一个“牺牲”的过程

再看深一层,上市无疑也是一个有所“牺牲”的过程,包括丧失家族部分控制权,原本持有百份之百,变成持有不足六成,和失去选择股东的权利等等。在极端的情况下,不排除受到恶意收购而失去公司的全部控制权等。

另一方面,上市之后,公司更多聚焦于财务上的收益,追求更多“利润”来支持股价。然而,家族企业除了追求短期生意盈利外,更注重企业更长远的发展,这牵涉了很多非财务的因素和考虑,包括下一代的传承、把家族的价值和文化传承下去,通过做慈善工作来发挥家族企业的社会责任等。因此,上市后,要向小股东交代,维系他们的利益,年度分红等,把精力和工作重心聚焦到财务上,显然要放弃很多家族企业非财务的工作目标和愿景。又例如,家族企业家发觉下一代适合接班,但公司上市后,这方面的安排和操作须得到董事局的同意,若董事局中的非家族成员有反对意见,安排便不容易进行。

事实上,家族企业上市后,公司的透明度大为提高,要遵守交易所的信息披露法规要求,这也非所有家族公司乐见的事情,因为或基于一些家族内部的隐私,把公司高度透明化,在运作上,恐怕会出现公开性和带有隐私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退市的原因

很多家族企业在追求上市的同时,近年也有不少家族企业选择退市。以余仁生国际为例,这家总部位于新加坡的著名跨国中医药百年企业,于2000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到2016年5月,淡马锡控股连同余氏家族成员等人组成的财团,宣布全面收购该公司,作出退市决定。该公司集团执行总裁余义明当时接受新加坡《联合早报》访问,指出退市的原因,是将家族成员的持股制度化,避免家族企业的股份日后受到进一步稀释,并且希望有更多空间进行长远规划,而不必担心要定期向股东汇报业绩的问题,并确保公司的理念和文化能够传承下去。

再举利丰为例,利丰于今年5月香港交易所退市。利丰退市的原因,其一为股价大跌,从2011年迄5月途止,股价较高峰时下挫了逾九五成。一般来讲,公司价值被低估往往是公司回购股票或退市的重要原因;其二,也有公司未来发展策略的考量。

利丰是全球消费品供应链管理的龙头企业,但因为今日进入了资讯科技时代,互联网和数码经济大行其道,买家和卖家不一定需要靠中间人,来进行交易,利丰的优势逐年受到侵蚀;加上当前新冠疫情,中美关系等影响,退市也不失为寻求变革的其中选项,作为公司未来发展的突破口。

利丰退市,参与利丰私有化的新股东,是一家著名的全球物流公司普洛斯(GLP),该公司在全球和中国内地有庞大的物流网络以及其强大的中资背景所构建的关系网。基于利丰在供应链业务上的亮眼成绩,与普洛斯携手合作,有机会发挥出 “协同效应”,为利丰的发展带来转机。据利丰新闻稿的资料,恢复成为一间私营公司后,利丰将由冯氏家族及普洛斯共同拥有及管理。退市之后冯氏家族将维持利丰的控股股东地位,持有32%的股权以及60%的投票权。

对家族企业来说,退市为公司寻求一个改变和重新发展的机会和突破口,未尝不是一项理性的选择。而利丰这次退市,是其第二次退市了。利丰1989年第一次私有化的目的与这一次截然不同。余仁生也类似,经历了两次的退市。很巧的是这两家都是华人家族企业中知名而又稀缺的大型百年家族老店。笔者和合作者金乐琦教授曾对他们做过深度研究。关于他们第一次退市的原因,是另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因囿于篇幅,笔者另文详述。

文章转自微信公号“ 香港科技大学家族企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属:家族办公室 - Family Office Time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ott.top/archives/13114/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的头像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在线客服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